有斯时这个词吗?有这两个字吗?
一、有斯时这个词吗?有这两个字吗?
斯时:不是词,属词组,即这时候。相当于这时、此时。
斯,代词,这;此;这个; 这里。多用于书面语。
二、宋词来源
宋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三、荷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为什么许多文人都喜欢吟诵它呢?
荷的品性高雅,自古就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正直,端庄,美丽,高洁.总之,它是众多诗人心中理想的化身.
四、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有什么不同?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同属清朝前期到中叶文言短篇小说中的两朵奇葩,嘉庆之后,文人常把两书相提并论。
《聊斋志异》故事性较强,有些篇幅还很长,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较为丰富,很多故事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甚至多次改为影视剧、舞台剧等,比如《辛十四娘》、《小谢》、《聂小倩》、《连城》、《陆判》等等;
《阅微草堂笔记》从文笔上来说,毋庸置疑是好的,因为作者纪昀(即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嘉庆时代一代文豪,还做了编辑整理《四库全书》工作的总纂官。但此书不太像在讲故事,更多的是在讲道理,文人气息浓厚,更接近于文人笔记。此书篇数虽繁,而篇幅皆短,可读性和故事性稍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