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影评
影评其实和情书一样,把很简单的三个字用极为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情书的核心就是三个字:我爱你。至于说你多么美,有多么吸引我,我没了你怎么吃不下饭,那全然是修饰,用来证明我确实爱你。影评的核心也是三个字:好看吗?好看,为什么好看。不好看,片子的缺点在哪里?
所以,影评是最好写的。“赞!”,这是影评。“烂!”,这也是影评。影评的最基本功用就是表达观众的好恶,然后可能的话,再补充一些理由上去,证明你并非是简单好恶。有没有这种分析过程并不重要,态度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的影评是要写出来给人看的,那么别人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是这部影片好看不好看?你的经验,可以做为他的参考。
很多网友说“哎呀,影评很难写啊!”这主要是指电影的分析部份。一般的观众看完了电影以后,很难说出导演是什么风格,曾经执导过什么片子,片子的主题来源于哪里,其中有什么人文精神。但是作为观众,有必要一定要去谈这些东西么?那些东西只是作为一个注脚,去论证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孬。要是觉得必须写上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影评”,那就是把盘子里的萝卜雕花当主菜对待了。
事实上,电影杂志上也好,报纸专栏也好,很多影评云里雾里大侃一通,让人心惊肉跳不已,面对作者的电影知识感觉毛孔痉挛。但是读完几千字以后,可能心头却是非常茫然:说那么多,这片子究竟好看不好看啊?大家看电影,是因为好看而去看,不是为了电影知识去看,不是为了去受电影教育,不是为了去“引起深深的思索”。
影评按照文体分两路走,一路是说明文---讲讲导演是谁,片子花了多少,用了什么CGI,在哪里取的景,内容精彩不精彩,出彩的地方在哪里,不足地方是什么。这种影评的好处是能迅速让读者对电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透过资料判断是否值得一看。
另一路是抒情散文---其实应该叫做影感,就是你看了片子有什么感受。这种经验对别人非常重要,因为这种体验是可以供别人分享和回应的。每个人看完电影以后的感觉各不相同,而别人的感受是可以透过影评来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大家也会因此而相互交流,交换这种体验。如此,人生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看电影》、《新电影》、《环球银幕》上的影评都是不足作为借鉴的,因为他们收费。媒体上的影评可信度非常低下,往往为投资商所左右。在正式媒体的影评和普通网友的影评之间做选择,我宁可选择后者,因为他不收钱,他是诚实的,不会为票房而去造势。在一篇5000字的专业影评和网友一个字的评语之间,我更看重后者,因为它直接而不加矫饰,不会把我最需要的信息掩藏在一堆修辞里艰于寻找。
言为心声,修辞只是不得以而采取的修饰,引用文献只是因为作者对自己不自信,所以要拉外援来助威。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趣味是影评的第一要务。看电影本来是为了放松娱乐,看了影评以后居然把喜剧都给看沉重了,那样的人生是失败中的失败。
影评是世界上最好写的文章,因为一个字也得,一万个字也得。但是最关键的是你得拿起笔来写。
<范例》 On the Waterfront,关于码头工人的故事,所以中文译名叫《码头风云》!
主要说说法庭之后的那一段:
之前一直为虎作伥的男主角Terry Malloy终于因为爱情的感召以及哥哥的被杀而站出来指证在码头收取保护费的工会大佬不可一世的Johnny Friendly(很讽刺的名字),尽管Johnny在法庭上就扬言要给他点颜色瞧瞧但他仍然执意要回码头,他认为得到一份工作是他应有的权利,工会的人当然不会给他工作,于是他去工会头子们聚集的小屋叫骂,Johnny无法忍受他话糙理不糙的挑衅于是俩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打出手,所有的人都袖手旁观,所有那些被工会榨取保护费的人都明哲保身的看着,眼睁睁的看着,一点儿善良都没有,更别提义愤填膺了,Johhny终究打不过曾经是拳击手的Terry于是一帮爪牙走狗上前助阵才把Terry打趴下踩得他满口是血,人群终于开始有点儿骚动了……
尽管在场的所有工人都有着可以理解的理由,但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反抗斗争的Terry却落得一个无人搭理的礼遇,尽管他的指控是出于他遇上了他生命中第一件美好的事情(跟Eva Marie Saint的爱情)、出于那会把人搞疯了的良心(与神父的对话)、出于对他兄弟惨死的回击,但他无疑应该受到工人们更好的对待,作为少数几个敢于站出来说出真相的人(一共有三个,前两个都被工会的人搞死了)他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他们的英雄——但是他得到的只是他为之斗争的那帮人的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不屑一顾,甚至有一个工人认为他和工会头子的厮打只不过是窝里斗(这也许是他袖手旁观的拙劣借口),总之他反对的人将他视为眼中钉愈除之而后快,他的阶级兄弟们因为他的过去(其实还是因为屈于工会淫威太久而不敢反抗)而对他毫无同情,于是正义在受害者们的围观下被邪恶打翻在地口吐鲜血遍体鳞伤——英雄是死于敌人之手的吗?沉默真的是金么?那些血是为谁而流的?究竟什么值得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这些犬儒的懦弱的麻木的冷漠的人们究竟要怎样才会觉醒过来?
同样是基于可以理解理由,在影片的最后群众们最终还是觉醒了,典型的好莱坞式觉醒,这种意愿是好的,但在我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妥协——我宁可看到Terry继续孤军奋战继续独自前行继续独臂难支继续寡不敌众,用一场在睽睽众目之下的骄傲而豪迈的失败羞辱所有在场的懦夫们,让他们的灵魂永远不安,让他们在余生都为自己的退缩和胆怯而悔恨,让他们教育自己的后代永远都不要以尊严和公理作为生存和施舍的代价,让他们的后代永远明白——对恶的沉默就是姑息养奸,纵容的人最终将会自食其果——片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安排得极有意味,就是在法庭的那段戏中间切入了一小段,一个看上去大肥脑袋被对着镜头在看法庭的直播,眼看着工会大势将去所以他关掉了电视,并吩咐手下说如果Johnny打电话来的话就说自己不在,手下问以后呢,他说以后也不在——幕后的主脑只是少了一小块敛财的地盘,远未伤筋动骨,权利和腐败依然如孪生子一般将长存下去!
本片是导演Elia Kazan跟Marlon Brando继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之后的又一次合作,此外还有长得酷似Cameron Diaz但比她恬静许多的Eva Marie Saint(但后者却只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Karl Malden以及日后非常嚣张的Rod Steiger出演,在表演上理所当然是无懈可击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Kazan在片中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特写和近景镜头,即使是对黑白片来说里面的特写也实在不少,尤其在拍摄两人对话的时候简直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片中最精彩的片段当属Marlon Brando跟Eva Marie Saint在酒吧里的那段和Marlon Brando跟Rod Steiger在车里的那段,前一段使这部颇为阳刚也颇为黑色的电影有了一些温柔和温暖的气质,而后一段则揭示了Terry更多的生平,同时也使Terry后来的转变显得真实可信!
本片最终于1954年获得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在内的八项大奖!
其实这是一部无法不跟麦卡锡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电影,影片开拍恰逢麦卡锡主义猖獗跋扈之时,不知道Elia Kazan们是故意顶风作案还是无心插柳之故,但是片中的种种情形在放大之后都是对麦卡锡主义的一种影射(民众的集体失语客观上放纵了恶势力的肆无忌惮),在此佩服一下Kazan等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勇气,Frank Capra在这方面简直让人不得不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