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
爱莲说原文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释义: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出自:宋·周敦颐《爱莲说》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莲说
给我描写牡丹花的文章(现代文)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这是描写牡丹的名句,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这是赞美牡丹的词语……但我却莫名地不爱牡丹.
小时侯的我常听到别人对我的戏谑之语,而这都源于我的肤色黝黑,源于牡丹.每次走家串户,总听到大人们对我说:好一朵黑牡丹呀……听了这话,根本不懂美为何物的我总撅起嘴,头也不敢抬地狼狈逃回家中,而回到家中的我分明听到大人们的笑声更响了.于是懵懂的我恨上了牡丹,总觉得没有牡丹,大人就不会如此称呼我了.
稍大些,我看见了真正的牡丹,当别人都在啧啧赞叹,争相拍照时,我总是不以为然,觉得牡丹美则美矣,却美得张扬,俗艳,觉得是世人的恩宠让牡丹名扬千古,心中虽不再讨厌,但要说喜欢实在是称不上.
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一晃我已经工作,成家,但心中对牡丹的那一分芥蒂却并未消失.这时,家中栽种了一株牡丹,一株洛阳牡丹,被我儿子戏称为花草管理员的公公真是如获至宝,待之如孩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瞧,春天,花木萌发,牡丹早早便有了支架,来支撑它的重量;酷热的夏天,牡丹从来不用担心中暑,每天,它都能喝到足够的水,盛夏时节,花木长得茂盛,凑在一起,拥挤不堪,牡丹呢,则拥有专属的领地,毋庸担心有人抢它的营养;秋冬季节,公公虽百般照顾,但牡丹只能在寒风中挺立,我不由笑起来:看你怎么办
也许是存着看笑话的念头,来到花坛前,我对牡丹的注意稍稍多了些,不过,那可不是喜爱呀.这天,我信步走着,因为是冬天,花坛里显得萧条冷清,连一丝绿色都找不到,目之所及,都是花木们在寒风中哆嗦身子的狼狈样,顿时,我兴致缺缺,想转身回家.突然,我发现,牡丹的忮干不是光秃秃的,褐色的忮干上似乎有什么东西.我不由走近细看,是的,那枝干上长着嫩芽,虽是小小的,但这隆冬季节也是着实罕见,瞧那芽如我的指甲般大小,略带红棕色,看样子这芽已长了颇长时间了.自这以后,我对牡丹有了兴趣,以后每隔个把星期我便去看看.我发现牡丹的芽并没有我想象中长得那么快,也的确是的,它能抵抗寒气已是不容易了,更何况是长芽呢.到冬天快要结束时,那芽还是不显眼,只是依稀觉得那芽的轮廓大了一圈而已.
转眼间,春天到了,接受了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后,那牡丹仿佛一夜间清醒过来,没过一个月,那芽已胀了一倍有余,接着便抽枝长叶,以后它的生长速度更是惊人,叶子一片片长了出来,到三月份,满树绿油油的,而花苞也悄然挺立枝头,鼓鼓的,傲傲的.我仔细数了起来,可数了几遍,结果都不相同.这时,公公走了过来:不要这么数,牡丹的一个叶芽长出一个枝杈,一个枝杈只有一个花苞.是吗 我半欣半疑,又数起来,果真如此!
又过了一个月,牡丹开放了,那粉色的花朵有小碗般大小,一朵花的直径达到了十几厘米,层层叠叠的花瓣簇拥在一起,让人讶异它怎么就积蓄了那么多的热情.谁能说它不是呢 它积蓄了一秋,一冬的精气,经历了一春的努力,如今,它要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看哪,花朵纵情怒放,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么恣意,宏伟,那么壮丽,浩荡.它不开则已,一开便倾其所有,开个倾国倾城,让人面对牡丹,除了赞叹,膜拜,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不过十天,牡丹便褪尽全身的美丽,绿叶依旧,光鲜不再.哦,花开有期,花谢有期呀!面对默默离去的牡丹,我不由感慨万千,我更想起了那隆冬季节桀骜不训的叶芽.哦,明白了,我明白了:牡丹从来不曾期待得到赞许,所以当年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放,以待她明日游玩观赏,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牡丹只是年复一年做它想做的,积蓄力量,等待春的到来,绽放生命.人们注意到了牡丹的不畏严寒,了解了它的高贵灵性,所以赞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惊世骇俗.哦,这就是牡丹,积蓄全身力量绽放辉煌灿烂的牡丹,它的那么多美称都是名至实归.面对这样的牡丹,我不由为我小时的肤浅汗颜,它的努力,它的美丽应该被世人期待,仰慕,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