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按土壤酸碱度怎样分类?
一、花卉按土壤酸碱度怎样分类?
花卉植物由于原产地不同,对酸性与碱性的需要及适应能力有较大差异。盆栽花卉绝大多数种类都适于中性到偏酸性(pH5.5~7.0)土壤。
花卉按其适应土壤酸碱情况可分如下几类:(1)耐酸性花卉有(pH4~5)杜鹃花、八仙花、栀子花、彩叶草、紫鸭跖草、蕨类、兰科植物等。
(2)适宜弱酸性花卉有(pH5~6)秋海棠、朱顶红、仙客来、山茶、茉莉、米兰、含笑、五针松、棕榈科植物、樱草、大岩桐、白兰、桂花等。
(3)适宜中性偏酸性花卉有(pH6~7)菊花、文竹、天门冬、一品红、月季、倒挂金钟、君子兰、水仙、蒲包花、贴梗海棠等。
(4)适宜中性偏微碱性花卉有(pH7~8)玫瑰、石竹、天竺葵、迎春、黄杨、南天竹、榆叶梅、桧柏、木槿、石榴、葡萄、紫藤、仙人掌类、香碗豆、补血草等。
二、arcgis土壤分类?
用叠加分析的标识工具就可以。输入要素选择各行政区,标识要素选择土地利用类型,然后新生成的shp文件,里面就有各行政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了
三、土壤元素分类?
泥土是复杂的混合物,各地泥土的成份不尽相同。但组成这些泥土的元素,无非是氧、硅、钙、铝、铁等,大多数以硅酸盐的形态存在。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这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土壤。以形态分类有沙土、壤土、粘土。以位置分有表层土、心层土和底层土。按照土壤特征有灰化土、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灰钙土、棕钙土、黑壤等等。
四、土壤分类标准?
土壤分为: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五、菜地土壤分类?
苗床土(以有机粪肥十活性菌肥)为主;分苗土(配料同苗床土)大田移栽土(以鸡粪十有机丶无机复合肥为主)
六、土壤成因,土壤分类,主要土壤的类型?
土壤 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有15种。
砖红壤
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
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
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
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
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
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一般特征: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
分布地区: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
分布地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形成条件: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
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形成条件: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一般特征: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棕钙土
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形成条件: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一般特征: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
分布地区: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一般特征: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
分布地区: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形成条件: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分布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形成条件: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一般特征: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高山漠土
分布地区: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形成条件: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一般特征: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七、花卉属性分类?
花的种类按形态特征分为,草本花卉花卉的茎,本质部不发达,支持力较弱,称草质茎。
八、水生花卉分类?
1.观赏部位,水生花卉按其观赏部位可分为观叶与观花两类,2.生长习性,按其生长习性,水生花卉可分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的宿根和球根草本。3.生活方式,按其生活方式与形态及对水分要求的不同,水生花卉又可分为挺水型、浮水(叶)型、漂浮型与沉水型
九、土壤坡面分类?
传统上,按B.B.多库恰耶夫的划分,土壤剖面分为3个基本发生层,即A、B、C层。目前多分为O、A、E、B 、C、R等基本发生层。
O 层是森林土壤中由枯枝落叶形成的、未分解或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机物质层。
A 层是受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有机质积累和物质淋溶表层。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黑。
E 层是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明显淋失的漂白淋溶层。
B 层是位于A层或(若有)E层之下,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聚积的淀积层。
C 层是位于B层或A层(在无B层时)之下的母质层。
R 层即基岩,或称母岩。虽非土壤发生层,但却是土壤剖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形成的基础。
A 层和B层合称为土体层(solum)。反映母质层在成土过程影响下已发生深刻的或一定程度的变化,形成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特征。
也有主张把长期为水分饱和的有机表层所形成泥炭层专门分为H层,以区别于无水分饱和情况下形成的森林土壤有机表层;把长期受地下水影响,导致土壤中铁、锰化合物还原为低价铁、锰而形成带蓝灰色的潜育层分为G层,也作为基本发生层。基本发生层按其发育上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层。例如O层可分为O1、O2、O3层;B层可分为B1、B2、B3、层等。在两个基本发生层之间出现兼有两者特征的称为过渡层,其符号为AB、BC等。若两基本发生层犬牙交错,则称指间层,其符号为A/B、E/B等。
不同的土壤类型有其特征性的土壤发生层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土壤剖面构型。通常按A、E、B、C等土壤发生层的出现和序列(即剖面分异和发育阶段)分为AC剖面、 ABC剖面、AEBC剖面、BC剖面等类型。也可按剖面分异发育状况分为原始剖面、弱分异剖面、正常剖面、侵蚀剖面、异源母质剖面、多元发生剖面、翻动剖面等。
剖面还可按基本发生层在土壤形成上的分异进行细分,用小写字母作为后缀表示该发生层的类型,例如Ah表示腐殖质表层,Bh表示腐殖质淀积层,Bt表示粘粒淀积层,Ap表示耕作层等。用这种发生层序列反映的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可作为鉴别成土类型和进行土壤分类的依据。美国土壤工作者在1960年提出,并在1975年完善了土壤诊断层 (diagnostic horizons)的概念,用以反映土壤剖面中最能说明土壤特征、特性并具有明确的形态、数量指标的发生层,作为鉴别各级土壤类型的依据之一。现诊断层的概念已渐为人们所熟悉和采用。
十、世界土壤分类标准?
土壤分为: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