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唐山文化的发展历程?
唐山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据考古证实,在远古时代,唐山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爪村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0年,孟家泉人的发现,至今有约17000年,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滦县的东灰山,遵化的君子口等处都有发现.自50年代起,唐山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多处,今唐山市内的大城山,迁西的西寨村、迁安的安新庄三处遗址具有代表性,它说明人类文明的历史时期当时在这里已经开始。
90年代后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唐山人在这块土地上早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滦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二、上党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党,是山西东南部古地名。包括清代山西省下辖的辽州、沁州二州与潞安府、泽州府两府。也即今天的晋中市东南部的榆社、左权一带和长治、晋城两市,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设中国为36郡,置上党郡,治所位于今天的长子县。初期包括沁河以东山西东南部大部分地区。
三、夏朝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夏朝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夏朝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朝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尧舜时期,就有关于羡和、钱仲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①,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态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胤征》篇中,近朝学者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二一六五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一九四八年,相差颇远,但都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又《竹书纪年》谓夏策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如果这一记事可信的话,那末至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初,我国就有了流星雨的记录.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于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饺普遍.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数得天”《左传》,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吁亏夏之时”《论语》.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由野蛮高级阶段过渡到文明时朝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仰韶文化到大汉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巳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正如郭袜若同志所说:“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朝,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从殷墟时朝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朝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
四、古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初兴到形成再到转型的转变,它的发展构成了中国文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
中国文化独立产生于本土,在以原生的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同时,与周边游牧文化相互影响,对外来文化或主动或被动的进行变革。
当中国文化面临大的挑战和考验时,从佛教和道教对它统治地位的冲击,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高势位”撞击,中国文化又能够对外来文化表现出良好的开放性。在与外来文化的相遇、交叉、结合、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博纳的一面。
春秋时期各家文化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吸收,为中国文化开放性的一面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形成了大一统文化,丝绸之路等交通方式改善了中外的交往条件,外来文化不断对中国文化进行本能的冲击,唐宋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中国主体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明清时外来文化则以各种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颠覆,但中国文化和它的基本精神终究还是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虽历经数千年之久,都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局面。
即使到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和人才的断层,我国文化仍然不断地发展。中国文化不管面临着多么严重的生存危机,它都战胜了各种挑战和挫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涵和特征,其成熟之高度和文化梯级之高都是世界文化上仅有的,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开放与保守并存的矛盾性文化,这种特征使“中华文化至今仍保存着高度发达、高度成熟和高度独特性”。
世界众多文化的消亡显示了中国文化保存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珍惜它。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国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文化环境面临新的考验,以及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我们要以新的思维寻求文化发展的途径。
中国文化能够得以保留到今天,证明了中国文化是适应中国,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这与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它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具有的扬弃性有着重要关联。
五、青藤文化发展历程?
北京青藤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集内容出品、内容营销、内容电商为一体的综合性传媒公司。公司长期深耕于母婴、二次元等垂直领域,打造了明白学堂、Dr.G科学育儿、熊叔厨房、凹凸君说等多个知名网络原创IP,覆盖各类垂直人群超过1000万。公司已于2016年正式挂牌新三板,并在日本设有分公司,开展IP引入及跨境电商业务。
六、人类文化发展历程?
人类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早的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革命、手工业时代、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化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各种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文化传统。
人类的文化发展不仅涉及到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
七、乡村文化发展历程?
:近百年来,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始终作为我国文化变革中的一条主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从百年历史中探索和寻求一些答案。 一、20世纪初的乡村文化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我国属于封建小农经济为主导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拓展到乡村文化领域,则是由宗族文化、士绅阶层、私塾学校等构成的乡村文化体系。
在20世纪初我国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乡村文化呈现了一定的变化。
在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的大环境下,乡村社会教育改革却由于资金的匮乏、师资的稀缺、政府的忽视以及农民经济拮据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艰难的发展态势。
在这一时期,传统乡村士绅的特权受到了制约。
八、英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英国(United Kingdom)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除本土外,还拥有14个海外领地。英国陆地面积有24万平方公里,和我国广西省面积差不多,人口有6600万人。
英国在清代被称为英圭黎、英机黎、英咭利、英吉利、英伦三岛等,清朝官方称其为英吉利。从盎格鲁-撒克逊人统一英格兰地区算起,有近1200年的历史。
威塞克斯王朝与英格兰的统一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凯尔特人各部落纷纷移居不列颠岛,与先到此地的伊比利亚人混合,形成最早的不列颠人。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征服了不列颠岛,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随后,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修建一条长118公里的“哈德良长城”,用来防御苏格兰土著的侵扰。
公元4世纪,匈奴、日耳曼人等蛮族部落入侵罗马帝国,罗马帝国逐渐失去了对边远省份的控制。5世纪中叶,日耳曼部落的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渡海入侵不列颠岛,不列颠人遭到屠杀或沦为奴隶。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威塞克斯、麦西亚、肯特等7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从8世纪末起,以丹麦人为主体的北欧海盗长期蹂躏英格兰地区。在反抗北欧海盗入侵过程中,盎格鲁-撒克逊各王国逐渐结成了联盟,强盛的威塞克斯于829年统一六国,开创了威塞克斯王朝。威塞克斯王朝第6任国王阿尔弗雷德率领士兵多次击退丹麦的入侵,收复了被丹麦占领的地区,实现了英格兰地区的统一。
诺曼、金雀花王朝与英法百年战争
11世纪初,丹麦卷土重来,击败了威塞克斯王朝军队,占领英格兰地区。不久,丹麦帝国瓦解,丹麦军队退出英格兰地区,流亡在外的威塞克斯王朝继承人忏悔者爱德华回国即位。爱德华死后无嗣,其妻弟哈罗德夺位。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入侵英格兰,驱逐哈罗德后,即位英格兰国王,开创了英国的诺曼王朝时代。
在诺曼王朝统治初期,遭到英格兰人的激烈反抗。诺曼王朝第3位国王亨利一世继位后,同威塞克斯王室后裔联姻,诺曼王朝得到英格兰人的认可。他随后率领军队进攻欧洲大陆的诺曼底公国,诺曼底承认其权威,他成了英格兰和诺曼底公国的统治者。
1154年,亨利一世的外孙亨利·金雀花登上英格兰王位,被称为亨利二世,开创了金雀花王朝。他继承了英格兰和诺曼底的领地,在他的统治下,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之间的关系很融洽。
英国通过不断联姻,在欧洲大陆拥有两块领地,这引起法国的不爽。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去世后,没有直系继承人,英国爱德华三世根据母亲的血统,要求继承法国王位。1337年,他宣布自己为法兰西国王,不承认法国国王腓力六世,法国随即宣布英国在欧洲的领地归法国所有,英法百年战争爆发。战争前期,英国获胜,迫使法国承认其欧洲领地。1428年5月,英军包围了法国南方重镇奥尔良,法国女英雄贞德领兵英勇抵抗。贞德的爱国精神激发了法国人的抗英热情,英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最终在1453年结束战争,英国除了加来港外,丧失了欧洲大陆的全部领地。
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不久,英国内部便展开激烈的王位争夺战。1455年,亨利六世免除摄政王理查的职位,理查拥兵自重,内战由此开始。由于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红玫瑰,约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因此称之为“玫瑰战争”。1461年,兰开斯特阵营失败,爱德华四世登上王位,约克王朝建立。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其子爱德华五世继位,爱德华四世之弟理查摄政。不久,理查废除爱德华五世,自己即位,自封理查三世。此举又引起内部争斗,亨利·都铎渔翁得利。
都铎、斯图亚特王朝与联合王国的建立
1485年,亨利·都铎趁金雀花王朝内乱之际,联合金雀花王朝内部支持力量及法国军事力量,打败了理查三世的军队。亨利·都铎登上英格兰王位,被称为亨利七世,建立起都铎王朝。
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一世继位后,便开始攻打威尔士,1285年,威尔士臣服。1536~1542年通过一系列合并法案,威尔士与英格兰正式组成一个国家。
英格兰一直对苏格兰垂涎三尺,自亨利二世以来,英格兰一直声称对苏格兰拥有宗主权,但苏格兰并不买账。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苏格兰与法国结成联盟,爱德华一世以此为借口,进军苏格兰,苏格兰人民前赴后继的反抗英军。1314年,苏格兰击败英格兰军队,随后与英格兰签署《北安普敦条约》,英国承认苏格兰的独立地位。1603年,英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生前指定苏格兰国王为其继承人,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登上英格兰王位,英格兰称他为詹姆斯一世,他的身份促成了两个王国逐步联合。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签约,组建大不列颠王国。
英格兰对爱尔兰也垂涎已久,公元12世纪后半叶,英格兰便开始侵入爱尔兰。英格兰通过扶植爱尔兰的落魄王子,在爱尔兰岛展开圈地。1534年,英格兰趁爱尔兰内乱之际,出兵占领爱尔兰。1541年,爱尔兰议会正式宣布英王亨利八世为爱尔兰国王。1801年,英国取消爱尔兰议会,正式把爱尔兰划入英国版图,英国更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借着工业革命的成功,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一直奉行对外殖民扩张,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早期主要依靠政府授权的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掠夺,东印度公司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的。1600年,英国组建东印度公司,并在同年获得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的特许状。1612年,该公司击败了在印度的葡萄牙人,获得了印度的贸易特权。该公司生产的鸦片大量流入清朝,使得清朝的白银外流,军队战斗力衰弱,给清政府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英国消灭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奠定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开始动用军队对殖民地展开疯狂掠夺。18世纪起,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移民并占领这些地区。拿破仑战败后,英国又抢占了法国的许多海外殖民地,如锡兰、特立尼达、马耳他等地。在东亚地区,英国占领了印度、缅甸、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在非洲地区,抢占了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地。
到20世纪初,世界已被帝国主义基本瓜分完毕,英国所占份额最大。1914年,英国占有335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的137倍,号称“日不落帝国”。
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各殖民地纷纷独立,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英国。
九、简述酒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提到酒的书是很少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都有“酒”字。酒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历程如下:
史前
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夏朝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夏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
商代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
周代
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这即是周代的“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其酒器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酿酒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酒的质量随之也有很大的提高,饮酒的方法是:将酿成的酒盛于青铜垒壶之中,再用青铜勺挹取,置入青铜杯中饮用。
秦汉
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进一步加宽,酒的用途广为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
两汉时期,饮酒逐渐与各种节日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日,酒曲的种类也更多了。汉代之酒道,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三国
三国时期作为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不论是技术,原料,还是种类等都有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酒风极“盛”,酒风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评价三国酒风时曾引用这样一段话:“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三国劝酒之风也颇盛,喝酒手段也比较激烈。
魏晋南北
魏晋时期允许民间自由酿酒,私人自酿自饮的现象相当普遍,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财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借助于酒,人们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慨叹。酒的作用潜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使酒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扩展了。
魏晋时期之酒道,此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隋唐
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辉煌璀璨。“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唐诗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战风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其酒道,饮酒大多在饭(食)后。当时的饮酒之道,是在食毕进行,饱食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获得更多的欢聚尽兴的乐趣。
宋辽金元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更接近我们现今的酒文化。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有着浓厚的酒文化底蕴,金代有着烧锅酒文化。而元代出现了烧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明清
明清以后,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饮品,每逢佳节节令,“专用酒”十分流行,如元旦饮椒柏酒、正月十五饮填仓酒、端午饮菖蒲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清代有“酒品之乡,京师为最”之说,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们比较崇尚黄酒,中下层百姓则多喜欢价廉味浓的烧酒。
此外,酒道推向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门,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无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名人雅士的所为普及为里巷市井的爱好。把普通的饮酒提升到讲酒品、崇饮器、行酒令、懂饮道的高尚境地。
新中国
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然而中国的白酒文化实则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无论在怎样的场合,真正的饮酒,即便是形态层面的饮酒,需要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
十、万州文化发展历程?
很早以前的四川最著名的城市只有三个,就是成都重庆万州,史称【成渝万三足鼎立】,可见当时万州名气之大;万州主城区面积虽不算大,但却是一座千年古城,其文化历史悠久程度一点不逊于成都重庆,故有成渝万三足鼎立一说,古亦叫【万州】,一度商业(尤其丝绸)很发达,据传是万商巨贾汇集之商业集散地,号称川西南和川东的【丝绸之路】,故【万州】之名称,据由此而来;后于清晚期至解放前因为战乱和港口水利交通发展受到阻塞而逐渐衰落。
建国后改名叫【万县市】,属地级市,川东第一重镇,幅员辽阔,管辖地域较广,地理上管辖“九县一市”(’一市’即万县市;‘九县’即万县,开县,忠县,云阳,梁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9个县);重庆直辖后,万县市也划入大重庆,又改名万州区。重庆叫‘山城’,万州一直叫‘小山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万州又多了个不雅的外号【万恶之城】和【小香港】,黑道和社会上一直流行一句谚语至今:【熊家出扒手,塘坊出打手,董家出杀猪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