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有哪些养生食谱?

[field:writer/] 长久鲜花 2025-07-11 07:48 0 0条评论

养生,首先要防止生病!然后结合自己情况对自己补充养分:

秋季“九”防感冒(美食天地)

秋季天气变化异常,容易患感冒。下列“九饮”能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晚上睡觉前饮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感冒的发生。

1.葱白饮:大葱白100克,切碎煎汤,趁热饮。

2.姜茶饮:生姜10片,茶叶7克,煎汤,趁热饮。

3.菜根饮:大白菜鲜根200克,切片煎汤,趁热饮。

4.姜枣饮:生姜5片,大枣10枚,煎汤,趁热饮。

5.萝卜饮:萝卜适量,切片煎汤,加食醋少许,趁热饮。

6.三辣饮:大蒜、葱白、生姜各适量,煎汤,趁热饮。

7.姜糖饮:鲜姜末3克、红糖(或白糖)3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8.桔皮饮:鲜桔皮50克,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9.菊花饮:菊花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滋补养生众所“粥”知《美食天地》

(楚天金报)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几次降雨的光临,秋寒也迫近了。秋寒易伤肺,而粥有祛燥润肺之效,粥是抚慰人心的一种爱物。它那淡而悠长的味道,常是游子在异乡温馨的牵挂。中国人爱喝粥,可能就是喜欢喝粥时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温情吧。粥不仅能温暖人心,更是秋季去燥佳品,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之主气,稍不注意,人们便会受燥邪侵袭,出现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适当食粥,则能和胃健脾,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在煮粥时,适当加入梨、萝卜、芝麻等药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润燥之功效。

下面给读者推荐5款简单又滋补的粥谱。

一、梨子粥:梨子2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因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用于煮粥,可作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二、栗子粥:栗子50克、粳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因栗子具有良好的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腰腿酸痛、关节痛等。

三、芝麻粥:芝麻50克、粳米100克,先将芝麻炒熟,研成细末,待粳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适于便秘、肺燥咳嗽、头晕目眩者食用。

四、胡萝卜粥:将胡萝卜用素油煸炒,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因胡萝卜中含有胡萝卜素,人体摄入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适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五、菊花粥:菊花6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再同煮成粥。因其具有散风热、清肝火、明目等功效,对秋季风热型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有较好的治疗功效。同时对心血管疾病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秋季饮食调养健康(美食天地)

消化不良:

到了秋天,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补起了秋膘,可是已经适应夏季清淡、少油的饮食后,胃部很难在短时间里很好地消化那些大鱼大肉。因此,食滞、消化不良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时吃些除积健脾、增进消化的食物最有帮助。

推荐药用蔬菜:

韭菜富含胡萝卜素、蛋白质、硫化物和膳食粗纤维。食用韭菜,可以起到消食导滞、除积健脾、促进食欲的作用。

香菜香味独特,具有刺激食欲、增进消化等功能。中医认为,香菜有温中健胃的作用,适当吃点香菜可以缓解胃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点击查看更多可帮助消化的蔬果

推荐吃法:韭菜炒肉丝

做法:猪肉切丝,香菜、韭菜洗净,切成小段;先把猪肉丝下锅过一下油,把韭菜煮成七成熟,将姜末、蒜蓉用油爆炒,再下韭菜、肉丝炒熟,最后出锅时撒上香菜。>>>这样做肉营养流失最少

口腔溃疡:

初秋,气候开始变干燥,一旦蔬菜、水果、水分摄入不够,就容易上火,口腔里也会跟着出现溃疡、发炎等问题。

推荐药用蔬菜:

菠菜中丰富的核黄素是有效预防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的重要营养素。

番茄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口干舌燥、食欲不振、胃热口苦、牙龈出血、口疮、口苦等。>>>9种口腔溃疡食疗方

推荐吃法:番茄菠菜汁

做法:500克番茄洗净,用热水烫后,将皮去掉,然后捣烂挤汁,取汁150毫升;600克菠菜洗净,并切碎,用榨汁机榨汁,取汁150毫升;两汁混合搅匀,煮熟,即可服用。

促进睡眠:

夏秋交替的时节,温差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对于体质较敏感的老年人来说,身体很难马上适应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且还特容易失眠。

推荐药用蔬菜:

芹菜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镇定神志的作用。

洋葱的特殊香气可刺激大脑皮层,产生镇静的作用。切碎装入布袋放在枕边,临睡前闻一闻,有催眠的效果。另外,洋葱含丰富的维生素、钙、磷等矿物质,对于大脑神经系统也有营养作用。

推荐吃法:芹菜洋葱火腿沙拉

做法:将芹菜、洋葱洗净切成小碎丁,火腿也切成小碎丁,用从超市买来的沙拉酱搅拌,即可食用,也可只放盐、醋和少许味精搅拌均匀。

秋冬进补先调脾胃(美食天地)

入秋之后,天气渐凉,注重进补的广东人开始煲、炖各种滋补汤水,或食用狗肉、羊肉等。然而,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黄穗平提醒,在秋凉伊始不要贸然进补,进补应先调理脾胃,如不辨体质就进补,则“脾胃易损,百病丛生”。

秋凉伊始不要贸然进补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非常重视秋冬脾胃的调养,他认为脾胃乃生化气血之源,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所以,秋季养生必从调理脾胃开始。

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黄穗平认为,在秋冬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的过程,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各种瘦肉、禽蛋以及山药、红枣、莲藕、莲子等食品。另外,豆类、奶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当多吃。药食兼优的茨实、菱角、板栗也是调补脾胃的佳品。

值得强调的是,要根据体质辨证施补,不同体质的人对于饮食的要求不同———

1、 脾虚者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人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茨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2、胃火旺盛者

嗜食辛辣、油腻的人,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适度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附片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南方人易出现脾胃“失常”

在中医看来,脾胃在五行学说中均属“土”,脾的特性为喜燥而恶湿。而在南方天气以潮湿为主,湿邪侵犯人体时,最易伤害脾,造成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

黄穗平说,中医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一个小窍门,就是观察人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除了湿邪泛滥之外,现代城市人有太多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饥饱失调、熏烤盐渍、饮食不洁、寒凉生冷等,加上精神压力大,,肠胃自然容易“失常”,不是便秘就是腹泻。

黄穗平主任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总结了古人的脾胃养生十法,以供市民借鉴参考。

1、饥饱适中

宋代文豪苏东坡认为,饮食适宜是长寿的基本条件。“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他认为这样可以“宽胃以养气”。很多养生学家皆主张饮食宜节量。这里所说的“节量”是相对于饱食而言,过饥则饮食摄入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2、食宜缓细

《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曰:“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咀嚼是食物消化之始,是胃肠消化的基础。

3、饮食有时

《千金要方》云:“饮食以时。”就是说饮食必须定时,要有规律,才能使身体及时获得维持生命的营养素。

4、怒后勿食

古人云:“食后不可动怒,怒后不可进食。”说明进食的时候宜心平气和,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才有利于胃的消化。

5、谨和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从流,腠理以密。”阐述了全面膳食,饮食多样化,食谱广泛,各类食物合理搭配的重要意义。

6、清淡为主

唐代孙思邈提倡饮食“常宜食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勿进肥浓、羹肤、酥油酪饮等。”他还主张“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7、甘咸勿过

《素问·奇病篇》日:“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食糖过多会害脾生痰损齿,易患消渴(糖尿病)。而现代科学证明,吃盐多了,会造成心血管疾病,尤其使人易患高血压,可以使人夭折短寿。可见古人说“咸多促人寿”确是经验之谈,很有科学道理。

8、适温而食

食物过热过烫对消化道会造成物理性伤害,久之引起病变。过寒则伤脾胃,正如《内经》所说:“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腹鸣飨泄。”即使是炎炎酷暑,也不可恣意冷饮。

9、饮食宜洁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禽兽鱼虫禁忌》中说:“秽饭、馁肉、臭鱼,含之皆伤人。”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

10、餐后养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龄不败,口香。”“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则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

祝身体健康!